鲁棒性译名的历史溯源
在中文科技文献中,"robust"一词被译为"鲁棒性"已成为标准术语。这一译名的确立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,当时中国科技界正处于大量引进西方科技概念的阶段。根据对早期文献的考证,"robust"最初在控制理论、统计学和工程学领域被频繁使用,其翻译经历了从直译到意译的探索过程。
早期翻译实践的多元尝试
在"鲁棒性"译名固定之前,学界曾出现过多种译法。部分学者将其译为"稳健性",强调系统抵抗干扰的能力;也有学者使用"强壮性",突出系统的强健特性;还有人采用"坚固性"等译法。这些翻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原词含义,但都存在语义偏差或专业适用性不足的问题。
关键人物与机构的贡献
经过对早期科技文献的系统梳理,发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确立"鲁棒性"译名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该团队在翻译控制理论经典著作时,创造性地采用了"鲁棒"这一音意结合的译法。其中,著名控制理论专家韩京清教授在1980年代初期的著作中率先使用了这一术语。
译名确立的语言学依据
"鲁棒"这一译名体现了高超的翻译智慧。"鲁"字既对应了"robust"的首音节发音,又隐含"粗鲁"之意,暗合系统对扰动不敏感的特性;"棒"字则通过"强壮"的意象强化了这一概念。这种音意兼备的翻译策略,既保留了术语的专业性,又便于理解和记忆。
学科传播与术语标准化
20世纪90年代,随着鲁棒控制理论的快速发展,"鲁棒性"这一译名通过学术会议、教材和期刊论文迅速传播。1993年发布的《自动化名词》和后续的《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》等权威工具书正式将其收录为标准术语,标志着这一译名在科技界的最终确立。
跨学科的影响力扩展
从控制工程出发,"鲁棒性"概念逐渐扩展到计算机科学、通信工程、经济学等多个领域。在软件工程中,它描述系统在异常输入下的稳定运行能力;在通信领域,它指代抗干扰传输特性;在金融学中,它表示模型对假设变化的敏感性。这种跨学科传播进一步巩固了"鲁棒性"译名的地位。
译名争议与学术讨论
尽管"鲁棒性"已成为标准译法,但学界对其适当性的讨论从未停止。支持者认为这一译名兼具准确性和独特性,反对者则指出其字面意义不够直观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台湾地区仍普遍使用"强健性"的译法,这种地域差异反映了术语翻译的不同取向。
当代语境下的术语演进
进入21世纪后,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,"鲁棒性"概念获得了新的内涵。在对抗样本、数据扰动等新兴研究领域,这一术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同时,相关概念如"对抗鲁棒性"等新术语的创造,也证明了原始译名的强大生命力。
结语:术语翻译的启示
"鲁棒性"译名的确立过程,展现了科技术语翻译的复杂性和创造性。这一成功案例提示我们,优秀的科技翻译不仅需要准确传达概念本质,还要考虑语言的文化适应性和传播效果。从更广阔的视角看,"鲁棒性"的翻译史也是中国科技界吸收外来知识、构建自身话语体系的一个缩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