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提示:他慷慨地允許這女子,從明天起,由他擔負她家六口的生活費。于是,梵高又將陷入像在比利時[注: 比利時(The Kingdom of Belgium,Le Royaume de Belgique),位于歐洲西北部,東與德國接壤,北與荷蘭比鄰,南與法國交界,西臨北海。]時候的窮困了。

《田野中的老教堂》,梵高,1884年7月,紐南
本文摘自:中新網,作者:豐子愷,原題為《梵高曾為畫作模特負擔一家六口生活費(圖)》
梵高幼年的生活,只是親近田園的自然。古村落中的植物與動物,每每喚起他的愛情。稍長,他就歡喜研究博物,常常離開了父母弟妹,獨自赴田野中采集植物,或捕鳥類蟲類,歸家制成博物標本。
他的性質從小是陰郁的,沉默而寡言笑。他的身材矮短,背脊稍向前屈。頭發帶紅色,額上多皺紋,顏貌古樸,顯然是一個富于冥想而內心深刻的人。八歲的時候,有一天他向一個美術家的助手索得一塊黏土,拿來塑成一只小象,手法非常精巧,猶如學過雕塑的一樣。www.japangoldtube.com又有一天看見一只花貓跳上庭中的蘋果樹,就在紙上描出它的活潑的姿態,筆致非常靈動。然而他這成績不是技術的產物,乃熱情的產物。他向來不習雕塑與繪畫,一旦心有所感,形象就會得心應手地產出。他一生并未受過正式的繪畫的基本教育,他的杰作都是隨感興而產出的。這特點從小就已顯露。
梵高有一顆強烈的宗教心。他在比利時的時候,已曾把所見的不能忘懷的情狀,用真摯的態度描表為繪畫。作業中的坑夫、小舍前的男子、拾石炭屑的女子……題材類似米勒而盛情比米勒更為激烈。
自從父親帶他從比利時歸家之后,他的身體雖然離開了那苦難的群眾,然而他們的悲慘的幻象時時顯現在他的眼前。“用繪畫來表現!”這念頭崛起在他的胸中。從此他把自己的全身奉獻于繪畫——其精神完全與從前的奉獻于苦難的群眾一樣熱烈。
不但父母親不歡喜他描畫,畫布與顏料的錢也沒有著落!在父母看來這不過是浪費。因為他的作畫,完全不曉得迎合俗眾的心理,完全拋卻利害得失的念頭,只曉得追求他的“真實”。家庭的圓滿的和愛,從此有了缺陷,終于使梵高不能再留在家中了。
梵高飄然地逃到海牙,先投宿于他的從妹家里,后又棲身逆旅,依靠乃弟和父親的接濟勉強維持生活。
海牙是荷蘭最特別的一座都市,在全歐中也是最富于原始趣味的地方。那里有一種歐亞混淆的風俗,優美、典雅,呈特殊的外觀。自來有許多畫家,留連此地的風物,從它取得許多的畫題,有所謂“海牙派”的畫派。梵高用他的犀利的眼光,賞識其地的風物,又批判來自諸畫家的藝術。他對于伊斯雷爾斯和米勒的制作,感激最深。對于米勒尤富有崇敬之情,因為他與米勒同是用了宗教的敬虔的態度而進于畫家的生涯的。
他就作一幅素描,題名為《悲哀》。畫中
[1] [2] 下一頁